余姚男装去哪里买-余姚西装定制点在哪里啊
余姚过春节都有什么习俗啊谢谢了,大神帮忙啊
余姚习俗第一节 生产习俗 旧时,境内生产习俗有浓厚迷信色彩,今多废除。 农业生产 旧历正月十四夜,农家用火把照田间 ,除一岁虫害,名曰:“照蝗虫。” 清明浸稻子,缸里插上杨柳枝,催种子早发、快发,茁壮生长。 秧芽插入6秧田,在田头立稻草人,穿破衣,戴破帽,执破芭蕉扇,系响铃,随风飘动,驱赶鸟雀。 拔头秧要择吉日,在田头设供,请田公田婆,焚香烛,放鞭炮,饮开秧酒,俗称“开秧门”。下田拔秧,两手掸秧上露水,擦手背,以为可防伤筋。 立春前后,请田公田婆,棉农在棉田里留有红苋菜,象征田公田婆在此。山民请山公山婆,在地上撒一畚箕草木灰,祈保丰收。 夏秋之际,久旱不雨,各社联络,引请“龙王”,祈求降雨。先将“龙王”抬出龙王庙,曝晒数日,谓之“晒龙王”。然后将銮驾抬至附近深潭,以香火引接“龙神”。是时,庞大的迎神队伍,以大纛开导,有老者执香火引路,继以各社社旗、锣鼓十幡、龙王銮驾,各社“布龙”殿后,浩浩荡荡,路经社属各村,在晒场舞龙,迎至城内,穿主要街道到城隍庙,由县长官迎候、接见,求雨告毕。 畜禽饲养 养母猪要请猪栏菩萨。出售仔猪亦要在猪栏前设供,焚香烛,烧纸元宝。 孵鸡、鸭、鹅忌搅动粪缸七天,以免“盘头”(孵不出来)。孵出后把蛋壳倒入粪缸,以告孵化成功。 发生鸡瘟,取妇女月经带一条,放入鸡窝,驱赶瘟神。 第二节 生活习俗 饮食 主食 一日三餐,或干,或二干一稀。农忙季节加1—2餐点心。平原地区以大米为食粮,间或麦面;山区则大米及玉米、番薯等杂粮不一。青黄不接时掺杂麦碎、番薯干丝煮饭,以至瓜菜代。今均以大米为食粮,间或面粉,1978年后,番薯干丝等不再充当食粮。 菜肴 以腌白菜、咸菜、雪里蕻干菜和干菜笋为家常菜,农村还哟咸冬瓜、咸笋等。平时瓜茄豆菜,少见荤腥,过节或来客则添鱼肉禽蛋。今注重营养,讲究烹调,荤素搭配,菜肴多样。旧时请客,城镇简便,数菜一汤;农村碗头较多。新结姻亲登门必杀鸡宰鸭。娶嫁宴席贫富不等,有“八围筵”(8冷盆,10热菜,2点心)、“十二围筵”(12冷盆,12热菜,4点心)、“十六围筵”(12冷盆,12热菜,4点心,4水果)。一般8—10碗,尘“八碗头”、“十碗头”。过年节菜肴丰盛。传统有白斩鸡、蹄胖、元宝鱼、扣鸡、扣肉、甜羹、鸡羹糊等。今宴请新结姻亲与娶嫁宴席均用冷盆、热炒,每桌18—24盆,以至更多。以河鳗、鳖、蟹、虾等四大件上桌为上乘,一般均有全鸡全鸭,甜羹、咸糊减少。丧事菜肴旧时以素为主,俗称“豆腐饭”,今荤菜增多,与一般请客少别。 点心 种类颇多,料以米粉、面粉为主。有汤团、艾青团、糯米金团、松花金团、麻团、年糕、蛋糕、粽子、馒头、麻糍、烧卖、面条、大饼、油条、生煎包子等。 饮料 酒为旧时祭祀和待客所必备,以黄酒为主。60年代喝白酒的增多。80年代兴喝啤酒。邑人惯喝绿茶,今还兴喝汽水、可乐、咖啡。 服饰衣着 民国初期,男穿大襟短衫,小脚扎带裤(镶腰),冬则长衫、棉袍。女穿齐膝大襟衫、中裤(镶腰圆筒裤)、围褶裙或青布褴。婴孩穿“和尚衣”,外裹“抱裙”。幼童穿开裆裤,胸前系“围涎”。士绅、商人及知识阶层穿长衫,庄重场合外加马褂。民国中期,男兴对襟胡钮短衫、中裤,女兴短袖大襟衫,冬则棉袄,始见绒线衣。民国后期,公务人员、工商界人士、教师兴中山装,间有西装。青年学生兴学生装。城镇妇女兴长、短袖旗袍,改中裤为短裤,农村则多沿袭旧式服装。建国后,兴中山装、列宁装。1954年,提倡穿苏联花布,60年代兴青年装,妇女盛穿两用衫。“”期间,青年男女兴绿军装,中、老年多穿蓝、灰色中山装。80年代,服装多样化,款式、颜色以流行为美。兴西装、茄克衫、牛仔裤及各式西裤。羽绒衣涌现,旗袍复出。 鞋袜 民国初期,穿布鞋、布靴,冬加布袜。妇女缠脚,穿绣花尖顶鞋。婴孩穿虎头鞋,老年人穿布靴。劳动者穿草鞋,山区内加山袜。雨雪天,穿钉鞋、钉靴,或在布鞋底上涂桐油充作雨鞋。劳动者行走赤脚,冬时穿着箬壳草鞋,内穿布袜,渔民行贩内加发袜。民国中期,兴球鞋、套鞋、皮鞋,内穿线袜。妇女兴褡襻鞋、高跟皮鞋和长统丝袜。农村如故。民国后期,鞋袜无多大变化。建国后,兴解放鞋、塑料凉鞋,内加线袜,钉鞋、钉靴、草鞋、布袜逐渐淘汰。80年代兴各式皮鞋、皮靴、运动鞋、凉鞋、保暖鞋、尼龙袜,布鞋、线袜罕见。 帽 民国初期,男戴毡帽,老年人则戴风斗帽,士绅、商人及知识阶层戴瓜皮帽。中、老年妇女戴黑平绒包头或缠二寸宽的绉纱。民国中期,男戴猢狲帽,山区则老虎头帽,渔民和搬运工人仍戴毡帽,公务人员、工商界人士、教师兴礼帽、鸭舌帽、吕宋帽,始见绒线帽。民国后期沿袭。建国后,中、老年戴卷边绒线帽,公务人员兴八角帽、干部帽、工人帽,毡帽、瓜皮包头、缠纱等逐渐淘汰。80年代兴滑雪帽、绒线帽,礼帽复出。 仪容 辛亥革命前,男蓄发,梳辫子。未婚女子梳单辫,额前留发,称“刘海”;已婚妇女挽发髻,横插银簪外加网罩。男留须,女缠脚。民国时期,男剪去发辫改剃光头、平头、圆顶头。孩童剃“瓦片头”、“桃形头”。未婚女子梳双辫;婚后梳“绕绕头”、“翻头”。后男兴西发,女兴烫发,男女兴镶金牙。建国后,男多西发,平头次之,光头罕见。女多一刀齐短发、两角辫,发髻逐渐淘汰。80年代,青年妇女多烫发,男青年多留长发。 民国时期,女佩戴金银手镯耳环、玉簪、戒指和项链。男亦有戴戒指、手镯的。建国后,逐渐消失。80年代复兴。 居住 旧时居住,富豪之家深宅大院,民国时期出现西式别墅。中等之家,木结构平房,间有二层楼屋。贫困农民,住宅简陋。姚北棉农多住草舍,毛竹屋架,稻草扎盖,泥墙挡风。姚南部分山民住山厂,竹、草筑成。建国后,经土地改革,居住贫富悬殊有所改变。1978年后,兴建居民住宅,钢筋混凝土结构。城镇一般4—5层,每户40—50平方米,有卧室、膳座间、灶间和卫生间。农村一般2层2—3间,厅堂、灶间,前面还有小院。草舍、山厂已罕见,木结构平房减少。 外出 旧时外出运行,必择吉日。近地一般择初三、十六出门。多步行,亦坐船。富豪之家出门坐轿或雇划船,包船舱。 船,有快船、划船、夜航船和渡船。头尖尾翘,四枝橹加拉牵,运行较快,称“快船”。小巧玲珑,乌篷板舱,后一人蹬一桨并执一桨,前面加一扳桨,坐3—5人,舒服自在,称“脚划船”。竹篷六舱,橹、篙、牵一齐上,傍晚开船,天亮到达目的地,称“夜航船”。夜航船,男客睡中舱,女客睡后舱,男女分居。拱斗式,长方形,一篙一橹,专门送客过江,称“渡船”。 轿,有花轿、客轿、肩舆之分。用以迎亲,称“花轿”,四人抬,扎满彩珠、彩带、彩球。送客运行,称“客轿”,亦名青衣轿,三面布幔,正面轿帘,两人抬。躺椅或竹椅,左右绑上两根竹竿,称“肩舆”,俗称“爬山虎”,两人抬,送客翻山越岭。民国时期,出现轮船、汽车、火车,旧有客运船轿逐渐减少,今已淘汰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